最早的洛阳人距今有多久?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这些只有通过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诠释。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伊川、孟津、偃师、栾川、洛阳市区等地,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和亚热带哺乳动物的化石,表明至少远在十万年前这里已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更早,最早的“洛阳人”已经在古老神奇的河洛大地上生息繁衍。
近几年在洛阳及周围地区,发现了大量亚热带、热带森林中生长的动物化石,如在西工区出土有长3.3米的象牙化石等。大量考古材料和地层堆积状况可证明:距今四十万年到五万年以前,洛阳一带气候炎热,降水量充沛,大体相当于今珠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从全球上古气候变迁来看,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和黄土高原远在距今八十万年到一万年以前属于亚热带或热带气候,这是毫无疑问的。”优越的自然环境,适中的温度、湿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日晒雨淋,茹毛饮血,顽强地同大自然进行着斗争。
自1978年春,在龙门南魏湾、郭寨一带的砂层中首次发现纳玛象化石和一部分打制石器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在伊川穆店、西工区凯旋路、栾川七里坪、洛阳北窑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存。近几年来在洛阳北窑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进展,揭露面积340平方米,获得石制品近800件,并发现有少量动物化石及人类用火遗迹。考古工作者对古人类的活动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做了初步分析,石制品在剖面中连续分布,说明在距今十万年至三万年期间,这里一直是古人类活动的场所。
“洛阳人”的活动区域和旧石器遗址的分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远在200公里以外的安阳小南海遗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颇有相似的地方”,而安阳小南海遗址文化性质同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第15地点是不可分割的。从“天下之中”的“河洛”所处具体位置来看,正是我国南北的衔接点,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作用。从地理环境到气候,从动物群到制器技术同周围都有惊人相似之处,应是我国原始文化汇合、扩散的一个重要“跳板”,为认识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本地区尚未发现早期人类的骨骼化石,但至少在数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则是确凿无疑的。伴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洛阳人”的本来面目,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具体、更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