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河南人物网!

关注“流失的国宝”——画家韩璞的民族文化情怀

(一)

在北京民盟的一次文化活动上,盟员韩璞老师曾经问我:“一直想弄个画展,名叫‘流失的国宝’。想请你帮着出出主意行吗?”听到画展的主题,我心中一震:这位画家,真是眼光独到、站位高啊!“流失的国宝”,当然是敏感而重要的文化主题,应牵动亿万国人的心。但是,文艺界对它的关注似乎远远不够,很多人连常识都不具备。

那么,画家韩璞为什么要关注这一主题呢?这一主题与他又有什么关联呢?

通过后来与韩璞的几次交流,我才逐渐有了答案。

山水、花鸟和人物画都擅长的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基本功扎实、文化底蕴深厚、为人率真和善。在气质上,这是一位儒雅的“北京爷们”。

还有一个特点: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较高,对旧作往往不甚满意。曾看到过他画的惟妙惟肖的人物画,形象鲜明、着色得体、呼之欲出,忍不住地夸赞。可韩璞却说:“也就是还可以吧,画的好的人挺多的。每年我真正满意的作品不超过10幅。”这种淡定中,透出了谦逊和严谨。可谁说谦逊不是一种自信呢!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敢于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永远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

他生于北京,是个琉璃厂的娃娃,出身于艺术之家。父亲韩松岩,是师从徐柏涛、李文新、陈大章等大师的画家、篆刻家,在圈内颇具声名。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韩璞很小就受到琉璃厂书画氛围的熏陶。他喜欢看老先生们写字治印,老先生们闲暇之余就教他如何读贴临帖。当时只是觉得临摹拓片好玩的少年,多年后才意识到,自己临摹过的字帖中,便有古拓善本!这是何等奢侈的艺术给养。日渐长大的他也走上了美术之路。

而最深刻地影响他艺术创作和思想观念的阶段,莫过于在日本的8年。从1996年到2004年,韩璞青年时代的黄金岁月在日本度过。在大东文化大学研习地域文化研究学科,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也让他从一位着眼于自身技法的少年画家,变成了具有开阔视野、对文化有热切关注和独立思考的探索者。

所谓地域文化研究,类似于地缘政治、人文地理,关注世界几大区域的交融荟萃以及融合碰撞,涉及政治学、历史学、宗教学、地理学等知识,是社科领域的前沿交叉学科。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基辛格的《大外交》等著作,都是韩璞的案头必读书。而课余与日本、欧美、中东、东南亚、韩国等多国同学的交流,更让他以留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日本和世界。回国后,韩璞十分关注一带一路、敦煌文化等题材,并进行相关美术创作,他的视角都离不开地域文化研究的背景。

(二)

留学的8年,韩璞在古都和现代化都市之间徜徉。说起在日本的心得,他的话匣子打开便收不住了,真有能讲三天三夜的架势!

简而言之,一方面,他确实感受到了日本超前的地方。例如,日本商业发达。商业设计者能对消费者有精准的定位。一家购物中心里休息的座椅,都根据男女不同的购物和休息习惯而有了准确的区分,设置得极为合理,不可谓不高超。这是国内很多企业所不及的。再如,日本对中国的研究是非常充分的。从大学图书馆的中国研究书籍区域来看,日本对于中国的研究精准细化,一个主题的就能找到一大批。日本学者们正在努力研究着中国的方方面面。相比之下,国内对日本研究的书籍,则太少了,显得十分薄弱。

同时,韩璞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在国内不觉着,到了日本、韩国,看了他们本国的艺术瑰宝,才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多丰富、厚重。中国的文化是成体系的,而日韩的很多文化,是从中国文化体系中学习衍生而来的。日本雅乐,就是从唐代十部乐中的一部发展得来,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和《兰陵王入阵乐》皆得以保存。人家把从我们这里引来的东西当宝贝。我们有各种宝贝,但往往不自知、不重视。”喜好博览的韩璞,在日本看的文化展品越多,便对中国越自信。

最重要的感怀,则源自对京都奈良的参访。从事佛教艺术研究的松山铁夫教授,曾带韩璞参观了日本的东大寺、法隆寺、永青文库等场所,并查看了里面的文物藏品。韩璞发现,里面很多藏品,都来自中国!再想到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大阪市立美术馆等地所看到的那些被盗凿骗取的中国文物:龙门石窟的菩萨头像、敦煌文书壁画、青铜器和大量的历代书画珍品,甚至,一座山西的天龙山石窟竟然被盗凿一空!......凝视着这些文物,他痛心疾首——中国多少文物的精华,都被掠夺窃取了!

松山铁夫是一位有良知的学者。他对韩璞说:“把文物掠夺盗凿来,满足自己的收藏私欲,是一种文物犯罪。进一步让这些流失的文物回归自己的国家,退一步让人们了解这些文物的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亚洲美术史上的价值,这是一种责任。”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韩璞发现,不仅是日本,在美英法等国都存有大量的中国国宝遗珍,从那时起在他心中便升期了强烈的使命感。

(三)

回国后,韩璞短暂从事过商贸工作,之后便成为了专职画家。他画笔下的内容丰富多样: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北京民俗历史长卷、山川河流、敦煌系列......作为民盟盟员,他还应邀参与了民盟重大历史题材创作。

创作之余,他时刻不忘在日本的所见。“流失的国宝,我们有那么多流失的国宝,应该把它们宣传出来,让国人知道!”无数次在心中自己念叨着,他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画笔把流落在日本、美国等多国博物馆、美术馆的中国国宝画出来!虽然国宝无法回家,但国宝的形象可以先回到国人心中,这是自己可以做到的。

于是,一有时间,他便着手搜集资料,在网上查阅、托国外的朋友询问。考证落实一件,他便画一件。目前已经初步完成的画作有:八世纪唐代石雕、十一面观音菩萨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北齐彩绘观音菩萨立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辽代南海观音木雕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天龙山第21窟北壁左菩萨(于日本根津美术馆),天龙山第14窟唐代菩萨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创作的过程中,他时而痛苦,时而欣慰,常常是百感交集。他甚至感到,这件事已成为了自己的责任。

“没有切身的体会,就描摹不出题材的神韵。文学作品是这样,绘画也是这样。”韩璞有着如是从艺心得。在成长中对老北京文化有体会,他笔下的北京景物就有了京味儿。几次赴敦煌采风有感悟,他临摹的佛像便有了神韵。而在日本的见闻,让他对流失的国宝心心念念,便有了一系列逼真的国宝图。

做地域文化研究出身的韩璞,此刻脑海中聚焦的,早已不再是哪个名学者持什么观点,而是一件件中国国宝,是在哪个时期,以什么方式流失到哪个国家的。这是昔日真实而残酷的跨地域文化“交流”、是国耻,也是应纳入今日国人常识体系的知识点。

韩璞就是这样一个人:作画时,他安静专注。不作画时,他十分健谈。而稍了解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平和的外表下,心中洋溢的炽热的民族文化情怀。

image001.jpg

八世纪唐代石雕、十一面观音菩萨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韩璞绘,下同)

image002.jpg

北齐彩绘观音菩萨立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image003.jpg

中国辽代南海观音木雕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image004.jpg

天龙山第21窟北壁左菩萨(于日本根津美术馆)

image005.jpg

天龙山第14窟唐代菩萨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

image006.jpg

卡瓦格博的云

image007.jpg

image008.jpg

草原金雕

image009.jpg

韩璞近照

 

(文/徐安琪,北京人,北京大学校友,自由撰稿人。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理事,有作品近百万字。)